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 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 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鸿兴书画院或鸿兴书画院” 的所有作品(包含视频文件),版权均属于北京鸿兴书画院,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北京鸿兴书画院)”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北京鸿兴书画院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北京鸿兴书画院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北京鸿兴书画院将会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内容。
4: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北京鸿兴书画院不负责任。用户应当自行承担一切因自身行为而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画院联系的,请在作品发表后30日内进行。



